金秋十一月,丹桂飘香,生物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精心策划了一场场兼具文化温度、历史深度与专业厚度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以多元形式帮助新生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理想根基。
丝绸藏密码:非遗与科技的跨时空对话
11月6日下午,长山校区图书馆内座无虚席,生物技术学院“藏在丝绸里的科学与美学密码”专题讲座在此温情开讲。活动由许晏老师主讲,为数百名2025级新生开启了一场丝绸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奇妙邂逅。
“看到丝绸,你会想到什么?”许晏老师以这个贴近生活的提问拉开序幕,当“丝绸之路”“南京云锦”与“编程电脑”“人造器官”这些看似无关的词汇在屏幕上并列呈现时,现场同学们的兴趣被瞬间点燃。指着讲台旁陈列的提花织机模型,许老师娓娓道来:“古代提花织机通过经纬交织实现程序化纹样编织,这正是早期计算机编程思想的原型,是古人馈赠给现代科技的智慧瑰宝。”
随后,许老师从文化、科技、实践三个维度层层深入,系统拆解了丝绸与四大发明的历史关联,详解了提花织机为现代科技带来的创新灵感。讲座现场还设置了文创手作体验区,同学们亲手触摸丝绸的温润质感,体验简易编织技艺,让“博物馆级”的丝绸工艺走出展柜、走进校园。千年非遗在指尖流转,既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更见识到其背后蕴含的科技锋芒。
从“华夏服章之美”的文化溯源,到《锦绣中华》宣传片登陆纽约时代广场的国际荣光,再到G20峰会丝绸国礼的当代价值,许老师用一个个鲜活案例,串联起丝绸从“文化符号”到“科技载体”的多元身份。她强调:“丝绸是中国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如今它仍在以新的科学形态造福人类,这正是我们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互动环节中,缫丝和织布等体验项目让同学们跃跃欲试,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丝绸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光影忆峥嵘:平凡英雄的家国担当课
11月9日,生物技术学院组织新生集体观看历史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以光影为媒,开展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聚焦“吉祥照相馆”内一群普通民众,通过他们冒死守护日军罪证胶片的感人故事,再现了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抗争,引发全场同学的强烈共鸣。
观影现场气氛凝重,当银幕上日军的暴行与百姓的苦难交织呈现时,不少同学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当看到照相馆老板金承宗放弃逃生机会、拼死藏匿罪证照片,戏曲演员毓秀毅然让出通行证掩护同胞撤离等情节时,现场响起压抑的叹息,有同学低声感慨:“他们本是平凡人,却在绝境中选择用生命守护真相,这种平凡中的伟大,让我真正懂得了何为家国担当。”影片尾声,罪证胶片成功传递的瞬间,全场陷入短暂的沉默,这份无声的震撼,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力量。
“影片没有塑造脸谱化的英雄,而是通过照相馆这一方小天地里的人情冷暖与生死抉择,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生物工程专业新生季同学在分享感受时说道,“这间小小的照相馆,最终成为了一座关于生命、尊严与历史的无声纪念碑,让我肃然起敬,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此次观影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让新生们在铭记历史中坚定了爱国初心。

校史寻初心:江科大精神的薪火传承路
为帮助新生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感悟校园文化精神,增强归属感与自豪感,11月10日,生物技术学院组织大一新生走进校史馆,开启了一场探寻校史记忆、传承江科大精神的时光之旅。
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新生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学校筚路蓝缕的创校初期,见证了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奠基立业的峥嵘岁月。从“序厅”到“船舶与海洋工程展区”,从“蚕业起源于中国”专题展到“科研成果陈列区”,同学们的脚步被一件件展品吸引。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模型前,大家驻足良久,深切体会到学校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贡献。蚕桑特色展区内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中国蚕桑产业的悠久历史,也为学院的专业特色倍感自豪。
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先辈的奋斗足迹,珍贵的实物展品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记忆,详实的文字史料诉说着学校的发展传奇。从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的创办初心,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学科建设中的一次次突破创新,到三尺讲台上的师者坚守;从各行各业校友的卓越成就,到“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传承,每一段故事都深深打动着在场新生。“原来我们学校培养出了这么多蚕桑行业的领军人才,他们的奋斗故事让我备受鼓舞。”蚕学专业新生李同学驻足在优秀校友事迹展前,语气中满是坚定,“我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学好专业知识,传承这份初心与担当。”

从丝绸非遗中的文化自信,到历史光影里的家国情怀,再到校史传承中的精神力量,生物技术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以立体化、沉浸式的形式,为新生搭建了认知专业、融入校园、厚植情怀的平台。新生们纷纷表示,将把活动中的感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江科大的沃土上汲取养分,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书写属于新一代青年的青春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