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院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3-03-16动态浏览次数:460

    2023年3月15日,所院黄金山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病毒学经典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一区TOP)发表了题为“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Hijacks Multivesicular Body as an Alternative Envelopment Platform for Budded Virus Egres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芽生型病毒粒子(BV)形成的新机制。

    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引起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蚕桑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每年给蚕桑生产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芽生病毒(BV)是介导BmNPV系统性感染家蚕各种组织、器官的关键病毒粒子,阐明BV粒子形成机制对降低脓病发生率至关重要。

    目前BV形成理论认为膜融合蛋白GP64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被表达分泌到细胞膜上,而后在核衣壳出芽过程中被组装到病毒囊膜上,介导BV系统性感染昆虫。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BmNPV GP64保留信号肽,这是目前首个发现的有信号肽酶识别位点、但信号肽不切割的膜蛋白;而信号肽切割的GP64(SP∆nGP64)不能分泌到细胞膜上,但其也被组装到BV囊膜上,形成有感染性的BV,传统理论不能解释该现象。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胶体金电镜、cell-ELISA、RNAi等方法证明病毒核衣壳也可以在多囊体(MBV)内获得囊膜结构和GP64,产生有感染性的BV,并将其定义为MVB来源BV(IEBV),而质膜出芽形成的BV定义为CEBV。这是首次在杆状病毒中发现病毒衣壳的双重包膜机制,该研究有助于理解DNA病毒复杂包膜机制。

    该团队多年来潜心于BmNPV感染机制研究,先后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家蚕是BmNPV唯一的自然宿主,而GP64信号肽不发生切割可能是BmNPV特殊性关键成因。团队在前期工作中阐明了未切割的信号肽在GP64跨越细胞膜过程中起决定作用(Microbiol Spectr., 2022 )以及GP64细胞膜的定位决定BmNPV的毒力和感染特性(Microbiol Spectr., 2021 ),本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了BmNPV 感染特性及GP64保留信号肽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BmNPV感染特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172796, 32272943)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128/jvi.00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