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生物酶技术成功落地,王俊团队助力绿色制造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5-10-29动态浏览次数:11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蚕研所王俊教授团队在生物酶分子设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团队围绕木聚糖酶与葡萄糖氧化酶的理性设计与热稳定性提升,连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8.5)、《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IF:6.2)和《Renewable Energy》(IF:9.1)发表三篇中科院一区高水平论文,相关成果授权的1件中国发明专利(ZL202211588610.9)、1件美国发明专利(US11,447,761B2)和1件日本发明专利(7449605)成功实现产业转化,由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技术承接,为生物制造产业注入新动能。


    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理性设计策略,分别对两种关键工业酶—木聚糖酶与葡萄糖氧化酶进行了精准改造。其中,木聚糖酶突变体在50℃下的半衰期延长了8.5小时,催化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8倍,与纤维素酶协同作用可使还原糖产量提升152%,极大提升了生物质能源的转化效率。另一葡萄糖氧化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提升了8.4倍,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显著优于传统抗生素红霉素,为替代抗生素提供了强有力的绿色方案。

    技术落地方—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制剂与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期致力于酶制剂、生物肥料等产品的开发与推广,2024年销售额达8.1亿元。本次技术转化将进一步增强其在酶制剂应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在生物炼制、农产品加工及绿色抗菌剂等方向的产品迭代与市场拓展。

    三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酶催化功能与结构关系的认识,更为工业用酶的分子改造及产业化定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三项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工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生物防控+生物炼制”双轮驱动策略,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

    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硕士研究生张颖和彭映芝,游帅副教授和王俊教授为第一或通讯作者,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获得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K20241862)、江苏科技大学“深蓝杰出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278196)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