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各岗站之间的深入交流,共同寻求体系岗站间的协作与融合发展,7月20日上午,体系岗位科学家潘敏慧教授、体系站长罗平、汤庆坤、吴凡等专家及团队成员赴江苏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专家们围绕蚕桑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为钱荷英、张业顺团队成员及研究生作专题指导,通过案例分析、技术研讨等形式,生动阐释学术研究与生产问题解决路径。
潘敏慧教授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蚕桑生产及蚕病发生现状,从蚕病角度深入剖析了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科研实践给研究生讲授了BmNPV和微粒子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分享了家蚕抗病毒素材创制的科研成果。潘老师的分享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部分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潘老师请教。
广西来宾试验站罗平站长分享了近几年的蚕桑新品种在广西试养试种的情况,并与各岗站专家交流沟通,就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共同研讨提出了对策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南宁试验站汤庆坤站长首先通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详细数据交流了广西各地的产业发展趋势,总结了广西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应对对策。汤站长还结合自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经历,提出了桑园管理、蚕室结构改造、蚕房温湿度控制设施等具体经验和做法,帮助当地蚕农提高了收入,带领驻村养蚕户从34户增加到81户,充分体现了蚕桑人和蚕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作用。
湖北武汉试验站吴凡站长总结了湖北蚕桑的发展现状和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湖北蚕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微量农药中毒等新挑战,并向各位岗站专家提出了湖北省的蚕种、技术、人才需求,希望得到各岗站的积极响应和帮助。广西蚕业推广总站的黄旭华研究员结合广西蚕桑生产一线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针对广西部分地区蚕桑技术力量薄弱和蚕桑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倡议蚕桑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蚕桑生产一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解决产业人才缺乏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问题。
交流期间,专家们还参观了江科大校史馆、蚕桑基地、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江苏)及、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及镇江中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对蚕、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出宝贵建议。此次交流,为江苏科技大学师生带来了前沿的科研视角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搭建了体系岗站间紧密协作的桥梁,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供稿:赵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