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学术论坛》(第10期),《长山生命科学论坛》(第47期)

发布时间:2025-07-10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9日下午15:00,由长山生命科学论坛主办的特邀学术报告在生物技术学院330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曼丽研究员应邀作题为《病毒感染机理及抗病毒研究:从昆虫病毒到虫媒病毒》的专题报告,吸引了所院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王曼丽研究员长期从事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策略研究,涵盖对象包括高致病性布尼亚病毒、新冠病毒、大DNA病毒等,具有丰富的科研积累。报告伊始,王研究员回顾了其在昆虫杆状病毒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揭示了BV入侵哺乳动物细胞所面临的限制机制;阐明了病毒感染过程中昆虫特有的胞外免疫反应——血淋巴黑化反应受抑的分子机制;鉴定了病毒关键蛋白Poxin/P26的功能。这些研究对深入理解杆状病毒感染过程及昆虫宿主的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王曼丽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当前团队在虫媒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方面的最新进展。她详细分析了病毒糖蛋白中的Mucin样结构域(MLD)在致病性中的作用,提出缺失MLD的病毒株作为减毒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此外,王研究员介绍了基于现有药物(如巴洛沙韦、法匹拉韦等)开展的改造与筛选工作,旨在开发新型CCHFV特效药物,同时分享了团队在单克隆抗体的设计和药理研究方面的思路与成果。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同学积极提问,王曼丽研究员热情而细致地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此次长山生命科学论坛学术报告取得圆满成功,进一步促进了所院师生对病毒学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思考。

    专家简介:

    王曼丽,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病毒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聚焦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机制及药物开发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JACS、Advanced Science、Cell Discovery、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论文总引用达8900余次,最高单篇引用逾4000次。其研究成果被F1000Prime推荐收录2篇,授权国家专利10项。曾入选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晨光计划”青年博士、以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荣誉。现任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杂志编委,兼任全国病毒学青委会委员、昆虫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